摘要
:农产品流通产业良性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能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效保障
。然而,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尚不能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面临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不畅
、流通模式单一
、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控不到位等困境, 应通过加强农产品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
、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促进农产品全产业链整合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追溯体系等措施走出农产品流通困境
。
近年来,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愈发凸显
。在此背景下, 中央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农产品流通产业具有“连接供需
、连接城乡, 引导生产
、引导消费”的功能, 且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其连接和引导作用将更加显著
。而且农产品流通产业结构
、运营模式和运行效率会直接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成效, 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民收入增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然而,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 流通环节是主要短板
。因此, 为保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 需要深入探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产品流通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分析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
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产品流通产业优化升级的互动关系
农产品流通是农产品全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关乎城乡居民生活需求
、农民增收
、农业发展的大局
。因此, 农产品流通产业改革必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认识两者间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环节的效率和质量, 还有利于优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为消费者及时高效地提供适销对路的绿色
、安全
、高品质的农产品,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
、高端化需求, 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提高农民收入
。
(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加速农产品流通产业优化升级
由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农产品全供应链, 因此,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将加速农产品流通产业优化升级
。一方面,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优化产品产业结构
、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 而农产品流通产业具有“连接供需
、连接城乡, 引导生产
、引导消费”的功能, 这就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即农产品流通产业只有实现自身的优化升级, 才能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 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 各级管理部门陆续出台涉及各环节的推进政策和保障措施
。在这一过程中, 农产品流通产业可厘清其与农产品产业链其他环节和主体的关系, 充分利用政策红利, 创新流通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
(二) 农产品流通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 最终实现“优化供给
、提质增效
、农民增收”目标, 必须加快农产品流通产业优化升级
。一方面, 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职能是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
。农产品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 是实现农产品价值及转移农产品使用价值的前提和保障, 在整个供应链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农产品流通产业优化升级带来的流通环节交易成本降低
、流通效率提升及流通质量提高, 更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 农产品流通产业能够通过传递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信息, 发挥“引导生产
、引导消费”的重要作用
。农产品流通产业优化升级能使其提供的市场信息更加及时
、准确, 农民可据此做出科学的种植决策, 为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此外, 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有利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如, “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社区“o2o”“休闲农业”等新模式的出现, 有效推进农产品价值链整合及三产融合发展, 不仅使城乡居民购买到价格更低
、更新鲜的果蔬农产品, 而且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
二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农产品流通环节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现阶段, 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仍不健全
、现代化程度不高, 制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
(一) 农产品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不畅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现适销对路农产品有效供给,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提高农民收入
。要做到适销对路, 农产品流通产业应充分发挥信息传导职能, 传递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和农产品价格信息, 从而引导农户及时
、合理调整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结构
。当前, 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
、价格信号功能不健全
、供求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等问题, 导致农户在不了解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盲目生产, 造成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
。近些年, 农产品市场出现的“蒜你狠”和“姜你军”等价格“过山车”现象就是典型结果
。以蔬菜零售价格为例, 2007年1月至2018年3月间, 有43个月份的蔬菜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高于10%, 占样本总数的33.07%
。1农产品价格非理性剧烈波动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价格上涨—跟风种植—价格下跌—种植减少”恶性循环造成的
。同时, 由于流通商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些流通商利用其信息优势, 在农产品进货价格下跌时, 并不下调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或者使销售价格下降幅度小于进货价格下降幅度, 以获取超额利润
。这也是出现“菜贱伤农
、菜贵伤民”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 农产品产量的大起大落给一些贸易商和社会游资创造了投机机会, 通过囤积影响农产品供给, 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 以此哄抬农产品价格
、获取超额利润, 这样既损害了消费者和农民的利益, 也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
(二) 农产品流通模式单一
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提质增效
、农民增收”目标, 需要以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
、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作为保障
。统计数据显示, 2017年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交易中的占有率为66.9%
。2可见, 我国多数农产品流通仍然采用“农户—产地经销—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模式。农产品流通产业仍以传统流通模式为主, 主要缘于我国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我国户均耕地面积小
、土地分散, 九大综合农业区劳均种植面积最大的东北区也仅为0.89公顷, 最小的华南区为0.22公顷, 而美国
、法国
、日本的劳均种植面积分别为56.51
、28.98
、2.64公顷
。正是这种碎片化的农业产能孕育出较为复杂的流通体系
。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地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存在流通环节过多
、渠道冗长的问题, 出现流通成本高 (人工费
、运输费
、存储费
、加工费
、卫生费
、摊位费
、进场费以及农产品的损耗等)
、流通效率低等弊端, 导致“菜贱伤农
、菜贵伤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所以, 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 部分农产品“三量齐增”怪象、“高品质农产品短缺
、劣质农产品过剩”悖论以及农民“增产不增收”困局等问题, 无法依靠传统的流通模式予以解决
。
(三) 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农产品产业链实现高效整合和顺畅运转
。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的特性, 客观要求流通环节更加顺畅和高效, 所以农产品产业链组织化程度应相对较高
。但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小
、实力弱
、组织化程度低, 缺少发挥产业链核心作用的流通主体, 难以实现产业链管理
。农产品流通主体主要包括农户
、农民合作社
、农产品批发商
、农产品零售商
、物流服务提供商及消费者合作社等
。尽管经过长期发展, 各农产品流通主体的规模与实力都有所增加, 但现有农产品流通渠道中, 小规模的批发商
、贩售商
、零售商仍占主要地位, 农产品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数量极少, 且农产品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以农民合作社为例, 截至2017年9月底, 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196.9万家, 入社农户超过1亿户, 占全国总农户数的46.8%, 社均成员约60户, 3但目前农民合作社普遍缺乏协调供应链的能力, 运营管理能力也普遍偏低, 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不够紧密, 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合作相对松散, 缺乏长期合作的推动力
。农产品产业链间衔接不畅, 导致无法通过农产品产业链的有效整合, 实现流通成本降低和流通环节的保值增值
。
(四)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设施
、仓储物流设施
、交易场地设施
、商务服务设施等, 是农产品流通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仅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 也会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
、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供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本身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所以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农村的道路交通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相比而言, 仓储物流
、交易场所及其配套服务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稍显滞后
。如, 在农产品流通中起主导作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多停留在出租摊位
、提供交易场所的阶段, 服务功能单一, 农产品分拣整理
、冷藏储运
、质量检测
、电子核算及金融服务
、信息发布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在仓储物流环节, 普遍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储运设施
。2017年, 我国果蔬
、肉类和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
、34%和41%, 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
、57%和69%
。而欧洲
、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 蔬菜
、水果冷链流通率达90%以上
。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需攻克的难题
。
(五) 农产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控不到位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建立全程可追溯
、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但从目前看, 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距离预期仍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农产品流通新业态的兴起, 农产品安全监管更加复杂
。我国现已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追溯制度, 但限于现阶段我国主流农业生产方式
、农产品经营模式及流通形式的特征, 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安全追溯工作在实践层面难以充分展开, 食品安全监控机制建设进展缓慢
。其中, 流通作为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 除其自身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外, 其本身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控制和溯源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但由于当前农产品流通秩序混乱
、渠道复杂
、信息化程度低
、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因素, 不仅导致流通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控制的辅助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而且严重阻碍追溯机制发挥作用
。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
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推进农产品流通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 同时也给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农产品流通产业良性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同时也能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效保障
。当前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尚不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要使农产品流通产业走出困境,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一) 加强农产品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产品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能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提供及时
、准确的信息支撑
。一方面, 由政府牵头建立公益
、权威、开放
、共享的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系统收集农业生产信息 (农产品品种
、种植面积
、产量
、质量等) 和农产品流通信息 (农产品消费需求
、农产品实时交易价格
、仓储物流信息等) , 并组织构建专业的农产品数据信息研究团队, 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开展中长期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以及价格预测, 及时发布相关预测成果, 以合理引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行为
。同时, 保证农产品市场信息传播渠道畅通, 逐步引导农户优化生产结构
。另一方面, 加强农产品流通相关主体 (如产地经销商
、批发市场
、零售商
、仓储物流服务商等) 的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 实现流通主体与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有效对接, 促进农产品各类信息的高效互动, 在提升农产品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基础上, 引导相关流通主体优化经营策略
。此外, 借助现代移动互联网设备, 打通针对农户的农产品信息传播渠道, 实现农产品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信息对接, 逐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
。加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字化改造进程, 以搭建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实现线下线上对接, 充分发挥大数据对价格形成
、传递信息
、精准营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二) 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可从交易方式创新和流通业态创新两个方面实现
。一方面, 针对我国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型流通模式单一的现状, 积极鼓励交易方式创新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农产品批发市场
。在这一背景下, 可尝试采用拍卖交易
、合约交易
、信用交易
、仓单交易
、期货交易
、远程交易及网络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 实现农产品商流与物流的分离, 克服因流通渠道冗长
、交易频繁导致的流通成本过高问题, 有效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
。另一方面, 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业态创新
。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合作, 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
。同时, 大力推广生鲜连锁超市
、农产品电子商务
、订单农业等新型流通业态, 逐步改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构成比重
。近年来, 阿里巴巴
、京东
、苏宁易购等大型电商纷纷布局生鲜“o2o”市场, 这些创新型流通业态的有效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认可度稳步提升
。未来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流通”的信息化
、数字化优势和连锁经营的品牌优势
、规模效应, 鼓励农产品流通业态创新, 打造扁平化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 降低流通成本并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
(三) 促进农产品全产业链整合
全产业链整合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 实现包括原材料获取
、产品生产和加工
、物流运输
、产品营销
、市场交易等所有产业链环节的全面贯通和有效整合, 全面提高产业链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实现产业链价值增值
。[10]要使农产品流通产业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就要将其嵌入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进行综合考察
。因此, 农产品全产业链整合意味着从流通角度出发, 将生产视为流通中的生产
、交易视为流通中的交易, 通过打造覆盖种植养殖
、农产品加工
、仓储运输
、市场交易等诸多环节的全流通体系, 以产品链
、组织链
、技术链和价值链的全面升级, 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的顺畅贯通和产业链价值的整体提升
。农产品全产业链模式能有效化解农产品流通困局, 其中的关键是这种模式如何实现, 也就是“谁来链”和“怎样链”问题
。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核心组织者应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理念, 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
、产业链协调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的经营主体, 所以应以龙头企业
、平台企业
、大型连锁超市、专业仓储物流中心等核心流通组织为主
。因此, 应加大对此类核心流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
、品牌影响大
、规模优势明显
、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农产品流通核心企业, 并鼓励其优化产业链布局, 发挥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 以“共商
、共赢
、共享”为理念, 以产权关系
、契约关系或管理关系为纽带, 打造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的农产品全流通体系
。
(四)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投资方式, 通过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推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大型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 重点完善交易场所
、保鲜冷藏
、检验检测
、电子结算
、信息发布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并支持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改造
。二是推动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专业化、外包化发展, 加大对冷链设备和现代化储运设备的投入, 建设一批集分级预冷
、加工包装
、仓储配送
、批发零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
。三是在农业主产区建设一批公益性的农产品集配中心, 强化其分拣
、保鲜
、包装和信息服务功能
。四是建设一批具有品牌展示
、冷藏保鲜
、物流配送等功能的农产品销地交易配送中心, 拓展农产品零售终端, 形成稳固的商流链条与物流管道
。五是在农村各中心乡镇建设一批公益性特征明显
、基础设施完善
、设备齐全
、辐射能力较强的乡镇农产品集贸市场
。六是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扩大有线宽带和移动网络覆盖面, 完善物联网
、物流配送网络
、售后服务体系等, 不断加强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
。
(五) 打造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农产品供应链的所有环节, 以及包括农户
、产地经销商
、批发市场
、零售商等在内的所有主体, 但单一主体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不可能单靠自身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因此,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应从农产品供应链角度出发, 以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
、物联网技术及二维码技术等现代技术为基础, 打造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体系, 实现生产环境
、加工过程
、质量检测、分拣包装
、仓储物流
、市场交易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可追溯管理
。需要明确的是,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体系客观要求供应链中的生产部门
、流通部门及政府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等, 将农产品的质量检测
、产销流程信息及时详细地记录并通过信息渠道予以公开
。其作用一是可以让监管部门实时跟踪农产品的生产
、加工
、流通情况, 便于监督和管理, 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 阻止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
。二是可以在出现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时及时召回, 并精准定位出现问题的环节, 查明原因并追责, 从技术
、管理
、制度和法律等方面多管齐下, 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三是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追溯农产品的详细信息, 增强信息透明度, 降低供需两端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有效提升消费者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
作者
:孙伟仁 张平 赵德海
来源
:经济纵横2018年06期